首页 > 消费要闻

苏消有话讲 | 情感联结难以简单“质检”,真切的互动沟通才可真正走向幸福

“姐妹们,这个男人能嫁吗?”
 
在某直播间里,主播拿着马克笔在白板上快速演算,这些主播有自己的一套分析计算公式:相亲对象说身高为183厘米,根据主播的“身高去皮”原理,过5减3,低5为0,可得出180厘米才是他的真实身高;相亲对象说月工资为1万至3万元,写收入区间的一律按最低的算,可得出他真实的月工资为一万元;而孝顺实际上是“妈宝”。
 
目前一类以分析相亲对象是否适合结婚为主要内容的直播具有很高人气,有不少具有婚恋焦虑的年轻消费者前来付费咨询,主播只要知道相亲对象的年龄、职业、收入、家庭背景等基础信息,再套用公式就可以得出这个人是否适婚的结论,从而给出婚恋建议。吸引消费者的除了这种有趣的分析方法,还有看似亲民的付费模式:相亲鉴定师首次分析仅需十几元,后续推出“私人订制”“择偶定位”等高价服务,价格可达到上千元,甚至有包月、包年服务。不少消费者都是被首次低价所吸引,后续再购买“私人订制”等高价服务,但在体验过几次后才发现,宣称的“订制”等婚恋鉴定服务,给出的反馈往往大同小异,既缺乏针对性的建设性指导,也难以对年轻消费者的婚恋进展起到实际帮助。
 
这种复杂的情感真的能够
被简单量化吗?
 
江苏省消保委认为
 
相亲鉴定直播反映出当代青年一代对婚恋的向往,他们试图借助这种看似可量化的鉴定服务,寻求婚恋选择的确定性,进而减少自己的试错成本。
 
但此类直播服务,一方面存在贩卖焦虑的情形,误导青年婚恋观,直接忽视了情感联结中的信任、包容和责任等核心价值理念。此外,如果相亲对象本人看到自己给出的信息被公之于众,人格特质被量化评分和片面批判,他们无疑会遭受打击和感觉到被冒犯。当消费者还在为自己的婚恋情况焦虑时,直播间的老师已经赚取高额利润。
 
另一方面,部分相亲鉴定主播夸大工作经历,虚构职位头衔和从业资质,且一部分主播不在账号主页直接售卖服务,而是通过平台外的第三方渠道提供付费咨询。这些通过直播间进行夸张渲染,过度调动情绪,又引导消费者脱离正规平台,线下另行交易的方式,在产生纠纷时,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这些不合规经营的机构,也挤压了正规婚恋服务机构的生存空间,不利于婚恋市场的健康发展。
 
省消保委建议
 
平台应对相亲鉴定类账号加强管理,要求其公示服务流程及相关规则;在日常管理中要加大直播内容审核力度,对存在虚假宣传和制造婚恋焦虑的主播予以限流、停播等处罚;设立专门的官方投诉渠道,在接到消费者投诉后积极协助消费者维权。
 
从事婚恋服务行业机构需要确保服务的专业性和合法性,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主播作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应该保证自己的服务品质,不夸大其词、不虚假宣传,如实告知消费者服务内容和效果。尊重和保护他人隐私,引导消费者关注与相亲对象的相处细节,建立起真正的情感共鸣和联结。
 
消费者应理性看待相亲鉴定直播,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可以将直播内容作为参考,不建议直接作为衡量标准。选择服务时仔细筛选服务机构,主动查看对方的营业执照,核实有关资质和直播内容的真实性,审查合同内容,查看其他消费者评价,警惕消费陷阱。